健康養身★因時、因地、因人制宜的養生法|《按節氣顧五臟,吃出好體質》

現代人隨著生活水準不斷提高,飲食觀念有所轉變,開始注重飲食均衡。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,人的內在環境無時無刻都受到外界環境變化影響,如四季氣候的變化,東南西北等地理位置、風土人情、飲食習慣、年齡、體質差異,甚至工種不同、男女之別等因素。在實行養生時,都要考慮到這些差異,要因時、因地因人制宜。

 

因時制宜

因時制宜就是按照時令、節氣的陰陽變化規律,運用相應的養生手段,保證健康長壽的「天人相應,順應自然」的養生方法。例如夏季天氣炎熱,陽氣旺盛,人體會受到大自然的陽氣影響,呈陽亢之勢,若內熱積滯在人體當中不能發散,就容易生病,因此夏季適合吃清熱祛暑、瀉火除煩、生津止渴的食物。一年四季有寒、熱、溫、涼之別,食物也有清涼、甘淡、辛熱、溫補之分,所以養生應當順應四時之宜,順應四季變化規律,適時飲食。

一般來說,春季氣候轉暖,萬物生發,與肝相應,故食宜扶助陽氣,如香菜、蔥、大麥、小麥等;夏季氣候炎熱,萬物繁盛,與心相應,故食宜清熱化濕、健脾開胃,如綠豆、紅豆、西瓜、烏梅等;秋季氣候涼燥,萬物肅殺,與肺相應,故食宜養陰潤燥,如雪梨、百合、銀耳、燕窩等;冬季氣候寒冷,萬物收藏,與腎相應,故食宜滋補腎精,如黑芝麻、枸杞、黑豆等。

按照季節吃當季食物,可使人體與大自然相應,身體充滿活力。有些催熟的食物不只味道不好,吃了還可能生病,就是因為在它的生長過程中用了很多化學藥劑。所以,吃東西一定要吃當季,不僅經濟實惠,而且對身體好處多多。吃食物不能只為嘗鮮或尋求心理上的滿足,吃得放心、健康才最重要。

 

因地制宜

因地制宜是指順應環境而養生。環境包括自然環境與人工環境,而傳統養生主要重視自然環境。

《黃帝內經》中曾提到「東方生風」、「南方生熱」、「中央生濕」、「西方生燥」、「北方生寒」,表明不同地域的六氣特點有所側重。除去不易把握的流動的風,溫度、濕度所表現出的寒熱濕燥等地域特點,比較容易把握。

在寒濕較重地區:養生以溫陽除濕為要。居處宜選在地勢較高、溫暖朝陽的地方,注意居處和衣著的保暖防濕效果;飲食上可多吃含動物蛋白的牛、羊肉,以及辛香燥熱的食物;運動要注意達到身熱微出汗的程度,保持陽氣和精神振奮。

在寒燥較重地區:養生以避寒就溫、斂陽固精為要。居處宜選在地勢低平避風且溫暖朝陽之處,注意居處和衣著保暖;可在皮膚上適當抹一些油脂以保暖防凍裂;飲食上可吃動物蛋白以增強熱量,宜溫補忌寒涼;保持情緒飽滿平靜,多運動增強耐寒能力,以身熱微汗為準。

在濕熱較重地區:養生以健脾化濕,增強自我調節能力,使陽氣既不內斂又不過分宣洩為要。居處宜選地勢高、通風好的地方;飲食宜清淡而富於營養,少食油膩滯氣之物,可適量吃一些芳香化濕、生津利尿之品;運動量不需太大,調神要做到神清氣和、愉快歡暢,使陽氣振奮、宣暢,增強調節能力。

在燥熱較重地區:養生以調養氣陰、保持陰陽的協調平衡為要。居處宜選在依山傍水、陰涼通風之處;宜食富於營養、生津多汁養陰之物;運動宜選在一天中的早晚陰涼之時進行,避免大汗耗氣傷陰,保持神情平和愉快,從而增強體質。

 

因人制宜

人的體質有差異,要區別對待。如陽虛體質的人,夏季最好食用一些溫性食物。又如南方濕潤,但當地人也不全是痰濕、濕熱體質。不管哪種體質,只要是有濕熱偏重等症狀,如皮膚濕症患者,都不可以常吃紅棗、糯米、芝麻等黏糯滋膩的食物,以免病情反覆發作、遷延難愈。

另外,男女在飲食方面也不盡相同,男人陽氣多,女性陰氣較濃,養生要針對特點選擇食物。小孩和老人飲食特點也不相同,小孩多以健腦強身為主,老人則多強調滋補肝腎、養虛補虧。

綜上所述,食物的養生調理不僅是針對營養物質的多寡有無,而要針對具體狀況,根據不同病證(病變的原因)、病位(病變的部位)、病性(病變的性質)及患者年齡、性別,結合食物的性味歸經來進行具體分析,從而選擇有針對性的食物,來幫助緩解病情、調養身體、提高身體抵抗力。

本文摘自《按節氣顧五臟,吃出好體質》一書第一章 順應節氣的食養地圖,時報出版

因時 因地 因人制宜的養生法|《按節氣顧五臟,吃出好體質》因時 因地 因人制宜的養生法|《按節氣顧五臟,吃出好體質》因時 因地 因人制宜的養生法|《按節氣顧五臟,吃出好體質》

精采摘文

順應節氣的食養地圖
人體中藏著季節的祕密
為何要根據節氣變化進行食養?
因時、因地、因人制宜的養生法
九大人群的節氣調養

【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!】

相關推薦

(健康醫療網/記者田柏升報導)30歲的范瑋庭,從小憑著對桌球的熱忱與天賦,一心想成為國手為國爭光,但高度近視及散光的她,長期佩戴隱形眼鏡,眼球頻乾澀、感染,只好重拾框架眼鏡,卻不敵視線範圍差距影響了比賽表現。大學畢業後,她拿起球拍執教,延續桌球的熱情,但視力依然困擾著她的教學生涯。受到國內外體壇明星...

閱讀詳情 »

隨著空氣中的PM2.5污染頻頻拉警報,每年奪走8千人命,連續10年蟬聯癌症死亡率首位的肺癌,也跟著受到嚴峻威脅!臨床觀察,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,6成肺癌病友發現時已為晚期,面對晚期肺癌必需接受化學、放射治療的巨大副作用,還能增加存活率,一直是醫界備受挑戰的課題。近來,藻類萃取成分-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輔...

閱讀詳情 »

乳癌別憂鬱!不僅是女性癌症發生第一名,並且是單一性別、單一器官罹患人數最多的癌症。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統計,台灣每年約有1萬多名婦女被新診斷為乳癌。多數人不知道的是,每3名轉移性乳癌患者就有1人曾經歷重度憂鬱、焦慮。透過9種抗憂鬱飲食,包括菠菜、櫻桃、香蕉等,以及有氧運動,有助趕走憂鬱的陰霾,對抗...

閱讀詳情 »

(健康醫療網/記者林怡亭報導)一名七旬陳姓老翁三年多前被診斷出罹患晚期攝護腺癌,因為癌細胞轉移到骨頭,造成老翁骨頭疼痛,醫師安排他接受注射單株抗體保骨針,長達兩年的治療期間,症狀控制良好。過了一段時間,老翁的攝護腺癌症狀復發,使得他不只腳麻,排尿功能也出現障礙,經檢查才發現,並不是攝護腺壓迫到尿道,...

閱讀詳情 »

Facebook留言